在国家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下,智慧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。围绕课程体系、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的数智化升级,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深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。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,深化对智慧课程的理解与应用,师生做爱
于2025年9月15日上午在X31004会议室举办了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项目第三期活动——“破茧智变,教育进化: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”,聚焦AI赋能背景下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。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胡红、余夏云,以及中文系、传播系、音乐系的部分导师代表参会并进行研讨交流。

研讨会的第一环节是邀请超星泛雅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专题报告。报告围绕智慧课程的基本概念、关键构成、技术应用、案例学习与实践路径几大板块展开。在案例学习板块,报告人分享了教育部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典型应用场景的代表高校实践成果,引发了导师们的深度思考。导师们围绕“如何结合人文学科的课程特点”“如何将AI技术引入课程设计”和“如何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素养的融合”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大家普遍认为,这些案例不仅提供了技术路线的参考,更提供了理念更新的契机,启发大家从教学目标、学习方式、资源配置等多维度重新思考智慧课程的构建路径。
在交流互动环节,现场围绕“知识库管理”与“专业能力如何实现有效输出与复刻”这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针对智慧课堂中知识库的建设问题,导师们普遍关注其权威性、可溯源性与更新机制,认为在课程资源智能推送和教学内容自动生成的过程中,应有一套标准化、结构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撑,以确保资源质量与教学精准度。在输出与复刻专业能力方面,导师们重点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AI技术设计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、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路径。讨论提出可通过构建以学情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模型,引导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开展针对性的任务训练,在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景中完成能力的生成、迁移与验证,从而逐步实现对复杂思维能力、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系统复刻。

会议最后,余夏云副院长作总结讲话。他指出,智慧课程建设不仅是应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被动响应,更是学院主动推进教学理念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战略。人文学科的教学既要传承深厚的人文底蕴,又要不断融入现代技术的支持逻辑。研究生导师作为课程创新的核心力量,要不断学习前沿理念、借鉴先进经验,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学科特色的智慧教学新范式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推动教学资源建设与平台支持,引导教师以更开放、精准、多元的方式服务学生发展,助力学院教育体系建设迈向新高度。